从运动员到津巴布韦体育部长,再到国际奥委会的决策层,考文垂的每一步都踩在“打破传统桎梏”的节点上。
竞选主张围绕“三大核心”
自1894年顾拜旦创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来,历任主席均来自欧美国家或地区,而考文垂的多元文化背景,无疑为这一百年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。但她的竞选宣言中反复强调:“我不希望人们因为我的性别或国籍而选择我,而是因为我的能力和愿景。”
巴赫展示投票结果
考文垂的竞选纲领主要围绕三大核心:运动员权益、体育组织合作与可持续发展。
在运动员权益方面,她承诺让运动员更直接地从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(TOP)计划、媒体版权、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中受益,并进一步推动运动员职业发展项目,确保运动员的经济利益和未来发展得到更好保障。此外,她主张帮助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运动员解决训练和生计问题。
“奥运金牌选手只是‘金字塔尖’的少数,我们要让更多的普通运动员感受到体育的温暖。”她此前接受采访时的这番话,被称为“具有人情味的政策蓝图”。
在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合作方面,她提出,让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奥运会、奥运资格赛、电竞奥运会等赛事中发挥更大作用,以提升赛事影响力,也确保各联合会在奥林匹克体系内的经济稳定。
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方面,考文垂认为,媒体格局正在迅速演变,奥运会需要加强与数字媒体、流媒体平台的合作,以吸引更广泛和更多样化的观众。“技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,我们必须拥抱变革。传播方式需更年轻、更具吸引力。”她说,“我坚信年轻人渴望与奥林匹克互动,但我们必须用他们的语言沟通,契合他们的连接方式。 ”
未来并非一片坦途
据国际奥委会方面透露,《奥林匹克议程》改革为其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基础,自2012年以来商业收入增长了60%。在下一奥运周期(2025-2028),国际奥委会已实现了至少74亿美元的确定收入,2029-2032年和2033-2036年奥运会也分别锁定了69亿美元和40亿美元收入。
稳健的财务状况,无疑为新任主席提供了助力。但不可否认,国际奥委会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:性别平等、电子竞技、后疫情时代的奥运经济复苏、地缘政治对体育的干扰、数字技术对传统赛事的冲击;等等。
如何在传统与创新、包容与公平、政治与体育之间寻求微妙平衡,将成为这位41岁新任主席面临的考验。从以往的管理做法中,不难看出考文垂鲜明的务实风格。
在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期间(2018-2021),她推动设立“运动员转型基金”,帮助退役运动员完成职业过渡;主导修订《奥林匹克宪章》运动员权益条款,确立运动员在决策层的固定席位。
在负责达喀尔青奥会(2026)和布里斯班奥运会(2032)协调工作期间,她推行“节俭办赛”模式,例如,利用现有场馆、鼓励社区参与等等,并努力以“可持续发展+青年赋能”理念重塑赛会筹办模式。
她曾表示:“奥运会的意义不在于建造多少地标建筑,而在于能否在赛事结束后,留下一批真正惠及普通人的体育遗产。”
关于未来,考文垂坚定地认为,体育应成为全球团结的桥梁,“体育拥有无可比拟的力量,能团结、激励和为所有人创造机会。”她表示,自己将致力于维护奥运会的政治中立性,确保奥运会不受国际政治影响,也希望在任期内进一步推动奥运改革,拓展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,让更多国家能够从奥林匹克运动中受益。
再过三个月,考文垂将正式上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一职。从巴赫手中,她接过的不仅是全球体育的“权杖”,更是重塑奥林匹克未来的契机,是数十亿人对团结与梦想的期待。
(来源 人民日报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